compus sences
    首页     实验室简介     科研人员     本室研究生     仪器设备     研究成果     招生招聘   |
 

     
  廖玉才教授参加第三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并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2/09/12 点击:次   
 
 
 


    2012年8月17~19日,第三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在山东泰安召开,我院廖玉才教授团队的两位教授和三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这次会议,廖玉才教授代表我校麦类作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室,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小麦抗赤霉病和抗穗发芽基因工程”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小麦品种遗传转化、小麦抗赤霉病和抗穗发芽新材料和新种质创制及新品种培育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这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及9 个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中心)共同发起,旨在为我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研究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展示我国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推动我国小麦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相结合,促进我国小麦科学研究及产业发展。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300多人,为分别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育种单位及公司。
    本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报告了各自在小麦基因组测序及基因序列解析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以及基于基因组学研究加速小麦分子育种和功能标记开发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在小麦基因组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介绍了利用模式植物短柄草开展小麦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开拓遗传资源的研究进展。
    我校小麦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小麦赤霉病特异抗体基因分离及应用、人工定向分子改造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受到同行的高度关注。小麦赤霉病菌主要在小麦开花期侵染、灌浆期致病,因而赤霉病不仅降低产量,更为严重的是赤霉病菌在侵染小麦籽粒过程中产生的真菌毒素,直接存留在籽粒中,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畜生命健康。小麦赤霉病通常在包括湖北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小麦产区频繁流行,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已扩展至北方的黄淮麦区,今年这些北方麦区的小麦赤霉病也特别严重。由于天然的抗赤霉病遗传资源匮乏,小麦及其近缘物种中均没有发现高抗或免疫资源,抗赤霉病育种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因此,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一是开发或创建抗赤霉病新资源。
    小麦穗发芽是指在收获前籽粒就在麦穗上萌发的现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成熟期经常会遭遇阴雨天气,是穗发芽频繁发生地区。穗发芽导致严重减产,品质下降。小麦Vp1基因转录后发生错误拼接,导致小麦易发生穗发芽。廖玉才教授团队将玉米Vp1基因及其调控序列,一并转入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筛选获得了高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新品系,为提高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些研究工作为通过生物技术开展小麦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张静柏

 
廖玉才教授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